(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每年双11都是电商行业的“风向标”,今年的特殊之处在于,“AI”首次取代“低价”,成为各大平台的核心叙事。
截止今日,多家头部电商平台纷纷加大对AI的投入与宣传,将其置于战略核心位置——
天猫将今年定义为“AI全面落地的第一个双11”,凸显出平台对AI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决心。无独有偶,京东也对外宣称,今年双11电商大促是“AI、大模型、机器人等技术融入程度最深的一届”。
两大平台的表态并非偶然,而是行业集体向AI转型的缩影——电商行业过去依赖流量红利、价格厮杀的增长逻辑逐渐失效,以AI为核心的技术重构,正成为头部平台争夺未来话语权的关键战场。
在这场关乎行业未来的AI变革中,阿里作为电商行业的“老牌巨头”,其AI战略的布局与落地不仅是自身的“破局之路”,更成为解读未来电商流量密码的关键样本。
AI如何重构阿里电商
早在2023年,吴泳铭接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后,就宣布确立“用户为先、AI驱动”的两大战略重心,为阿里电商的AI转型定下总基调。这一战略并非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在业务实践中逐步落地。
今年10月16日,天猫在上海举办了“双11”启动发布会,阿里巴巴中国电商事业群搜推智能总裁凯夫以《AI重构电商》为主题的分享,阐释了阿里做“AI电商”的完整思路。他提到,“淘宝用AI做了三件事情:提升流量匹配效率,为商家增效降本,打造AI新的导购产品”
这三句话背后,是阿里的“三步落地路径”:商品侧重建信息语义、商家侧降低经营成本、用户侧提升决策效率。
第一步是让平台真正“理解”商品。商品不只是图片和价格,它背后还有复杂的描述和类目,这些信息曾经杂乱无章、机器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阿里投入大量资源清洗并结构化20亿件商品数据,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AI可识别的“语义标签”。这一动作看似基础,却成为后续AI能力落地的核心底座。
第二步是为商家“减负”,降低全链路经营成本。过去商家要雇客服、找人设计详情页、分析数据做投放。现在阿里用AI工具把这些重复劳动自动化,让商家有更多精力投入内容与品牌表达。而对平台而言,商家经营的标准化也带来了更高质量的商品供给,形成正向循环。
第三步,帮用户“提速”,打造场景化AI导购体验。比如,淘宝推出了一系列AI导购应用,“拍立淘”为消费者实现同款价优、同类商品推荐;“AI试衣”支持用户一键上身试穿心仪穿搭,围绕具体购物场景进行智能推荐。这些功能直接解决了消费者“选品难、决策慢”的痛点。
扎实的落地路径,最终转化为可量化的成果。数据显示,阿里做“AI电商”的效果显著:AI+搜索引擎,商品相关性可以提高20%;AI+推荐引擎,点击量提升10%;AI+广告,广告商家的ROI提高12%。
从集团“AI驱动”战略的确立,到三步落地路径的扎实推进,作为行业标杆的阿里,正以清晰的战略与扎实的落地,回答“AI如何重构电商”这一关键命题——从提升流量效率到赋能商家经营,再到优化用户体验,阿里的AI实践已形成全链路闭环。
这不仅是阿里自身应对行业变革的“破局之道”,更为整个电商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AI重构电商,不是单一环节的技术叠加,而是从商品、商家到用户的全链路变革,只有真正解决行业核心痛点,才能让AI技术释放最大价值,推动电商行业迈向更高效、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新阶段。
从B端到C端,阿里的“战略补位”
在AI重构电商的浪潮中,阿里的布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呈现出“先深耕B端、再补位C端”的清晰战略节奏,这种分步推进的策略,体现了阿里对电商生态全链路的深度考量。
通过先夯实商家侧的AI能力底座,再补齐消费者端的智能体验短板,最终构建起“B+C联动”的完整AI电商生态。
回溯阿里AI电商的布局脉络,早在2023年底就已定下基调。
彼时,面对电商行业“降本增效”的普遍需求,阿里将AI技术的落地重心放在了商家服务端,一系列B端AI赋能动作密集推出:发起“AI生态伙伴计划”,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商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助力商家更好应用新AI技术;上线“AI生意助手”,让商家“高效经营、快速接单”……
很长一段时间,阿里的B端AI赋能动作密集落地。随着平台上的商家普遍具备AI运营能力,商品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得到提升,消费者对“更智能、更便捷”购物体验的需求也随之凸显,此时C端的“战略补位”便成为必然。
今年,阿里加快了C端AI产品的落地节奏。
最新的一幕是,10月23日,阿里巴巴旗下AI旗舰应用夸克正式上线AI对话助手,该功能被直接嵌入App核心的“AI超级框”内,与原有的“搜索”功能并列,用户可一键切换。
10月24日凌晨,夸克AI眼镜也相继开售。天猫平台的实时成交竞速榜单显示,该眼镜上线销售后仅7个小时,便成为天猫双11期间智能眼镜行业排名第二位的品牌。
紧接着,10月24日,蚂蚁集团推出一款名为 “灵光” 的全新多模态应用,并开启邀约内测,用户可通过手机号或支付宝账号直接登录体验。“灵光”的最大特点在于其“AGI相机”功能,可以用AI能力识别和理解世界。有行业人士认为,“AGI相机”功能或与元宝App、豆包App的图片识别功能相似,可通过相机镜头识别理解问题并进行回答。
此举展现了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战略思路——打造AI超级应用新入口,填补此前在C端AI入口的短板。
从早期密集的B端赋能,到今年形成“B+C联动”的完整闭环。阿里的AI电商战略并非临时调整,而是基于对电商生态的深刻理解。
B端是电商的“供给侧”,决定了商品与服务的质量;C端是电商的“需求侧”,决定了用户体验与市场活力,只有两者协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AI对电商的全面重构。
对于行业而言,阿里的“战略补位”也提供了重要启示:AI电商并非孤立的技术应用,而是需要从B端到C端的全链路布局,只有兼顾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双重价值,才能在AI浪潮中真正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的行业变革。
巨头竞逐AI电商
阿里的AI电商布局,并非孤立的“个体行动”,而是整个行业的“集体转向”。
如今,淘天、京东、抖音电商等头部平台的竞争,早已跳出价格战、流量战的传统框架,转而将AI技术作为战略支点,一场围绕“AI电商全链路”的竞争已然打响。
京东在AI电商领域的布局,始终紧扣“供应链”这一核心优势,试图通过AI技术打通“供需两端”的效率壁垒。抖音电商则凭借“内容+AI”的差异化路径,在AI电商赛道快速突围。除了京东与抖音,拼多多也在AI领域悄然布局,在跨境业务Temu中,AI则承担起“选品+定价”的核心角色。
面对众巨头的密集布局,阿里的竞争优势并非单一技术的领先,而是基于“全链路闭环”的生态协同能力。
相较于京东侧重供应链、抖音侧重内容流量,阿里的AI布局覆盖了“商品语义结构化-B端商家赋能-C端用户体验”的完整链条,这种“全链路能力”使得AI技术能够在生态内部形成协同效应。
例如,商家通过“AI生意助手”优化商品详情页后,结构化的商品信息能进一步提升AI搜索与推荐的精准度,而更精准的推荐又会带动用户点击率与转化率提升,最终形成“商家增效-平台提效-用户满意”的正向循环。
此外,阿里在AI技术上的“沉淀优势”也不可忽视。早在2017年,阿里就成立了达摩院,专注于AI基础研究。如今其在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推荐算法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已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业务能力。例如,淘宝的“AI试穿”功能,不仅能精准还原用户身材比例,还能模拟不同面料的垂坠感与光泽度,这一技术水平目前仍处于行业领先。
对阿里而言,AI不仅是“拉一把”的破局工具,更是开启下一个增长周期的“钥匙”——通过“战略-路径-生态”的完整打法,阿里重新定义了自身在电商行业的竞争力,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范本。
对整个电商行业来说,这场AI变革的终极意义,在于让商家回归“产品与服务”的本质,让消费者获得“更高效、更优质、更人性化”的购物体验,最终推动行业从“流量驱动”迈向“价值驱动”的新阶段。
未来,随着AI技术的持续迭代,电商行业还将迎来更多变革。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能构建起全链路AI生态、真正解决行业核心痛点的平台,将在这场变革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