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财经-聚焦最头条的科技行业新媒体

九卦| 未来三年,中小银行何去何从?

中小银行要从交易思维转向客户旅程,努力实现客户价值才是长久经营之道。

上周末,某银行被接管的消息震惊整个金融圈,真可谓平地惊雷。虽说严监管新常态后,每逢周五必有大事,但是这个“瓜”着实让金融从业者们措手不及,更让山东某股份制银行意外“躺枪”。人们在津津有味“吃瓜”的时候,也不忘感谢昔日的“非银之友”。



与此同时,去年底麦肯锡发布的《未来三年,大量农商行和城商行将被并购》的旧文重出江湖,再度刷屏朋友圈。在外部经贸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国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及银行业严监管新常态下,中小银行的发展前途确实扑朔迷离,令人迷惘,毕竟被接管的银行资产规模尚且达5000多亿元,而更多的中小城商行、农商行资产规模甚至不足2000亿元。如此弱小的体量,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他们该何去何从?



仅从城商行的角度来看,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我国有134家城商行,其中,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城商行为6家,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城商行为13家,资产规模超过2000亿元的城商行有50家。也就是说,资产规模在2000亿元以下的城商行,有84家,占比达到63%,其中,辽宁(15家)、山东(14家)等省市的城商行数量较多。这还不算2000多家的农商行、农信社等中小农村金融机构。由此可见,我国的中小银行数量众多,当然,质量也是参差不齐。



针对某行被接管一事,不少自媒体都翻出了当年海发行破产清算、汕头商业银行重组等历史事件。除了破产重组等重大事件外,其实,近几年,也发生过一些中小银行挤兑风潮,比如2014年江苏某农商行发生挤兑事件,2017年山东某城商行发生挤兑事件等。

当我们回顾上述悲伤的历史时,能够看出,不论是海行破产还是汕头商业银行的重组,都与当时的经济环境变化、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及内部经营管理不规范等因素息息相关,而挤兑风潮都是导火索,也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再进一步,挤兑风潮又与高息揽存、违规放贷等直接相关。



新时代的经济金融环境,已绝非十几年前的境况,宏观经济的韧性、金融监管的节奏把握和银行业风险防范能力等都不可同日而语,但区域性风险和部分银行“踩红线”情况依然不容小觑。中小银行一般深耕本地,难以跨区域经营,这就决定了中小银行的客户集中于本区域,区域的经济结构也就决定了中小银行的客群结构,客群结构则又进一步影响了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在以规模取胜和质量制胜的竞争阶段,中小银行的经营发展与区域经济情况休戚与共,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一旦区域经济风险暴露,当地中小银行首当其冲,比如2017年的山东银行业。



银行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风险控制能力直接决定银行的经营发展,而中小银行受限于资本实力、客群规模、风控经验等因素,其风险防控能力尚显薄弱。集中于本地,区域性风险尚且总体可控,而一旦跨区域经营,风险或许会跨区域、跨行业交叉传染,风险更难控制。从这个角度看,中小银行深耕区域市场,既是不得已而为之,也不失为防控风险的一种策略。



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之际,打破刚兑信仰已是箭在弦上,尽管本次某银行被接管属于个案,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小银行的转型改革已是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区域性的金融牌照已是现实,无法突破。如前所述,深耕区域是必然选择,但是否继续推崇城投信仰,做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值得商榷;此外,互联网金融深刻影响了客户的行为习惯和体验追求,如何吸引年轻客户,激活存量睡眠客户,扩大客群规模,提升转化率和活跃度,推动零售业务转型,亦是摆在中小银行面前的现实问题;同时,小微金融、普惠金融的风险与效益如何平衡,风控能力如何提升,亦是不得不考虑的关键问题,有分析指出,本次被接管的某银行,或许与前期小微金融过度扩张有关,而之前某股份制银行所推广的社区支行、小微金融等,其结局亦可谓一地鸡毛。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笔者认为,未来三年,不论内外部经济环境、监管环境等如何变迁,中小银行都应当回归初心,坚持内聚人心,外塑品牌,经营客户,服务实体,敬畏风险,开放融合的发展思路。



内聚人心



就是要通过内部组织调整、薪酬激励改革等方式,把全行员工的意志力凝聚起来,就如行军打仗,首先要打造一支困境突围的“铁军”,越是困难时期,越要重点关注员工价值,汇聚全行精气神,因为一旦人心散了,全行的发展也就没了定力,大厦将倾却无人能扶。



外塑品牌



就是要在区域塑造亲民良好的品牌形象,如齐鲁银行被客户称赞为“自己的银行”,一些区域性银行也以打造客户身边的银行、值得信赖的银行等为目标。除了塑造品牌外,还需要格外关注舆情监测、声誉风险等,定期组织声誉风险演练、业务连续性演练等实操,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经营客户,服务实体



就是要围绕客户需求和实体经济需要,开展金融创新,减少吸食“同业鸦片”,少做通道业务。当前金融科技的发展,也推动着客户行为习惯的改变,因而中小银行的获客,也在从传统的线下扫楼扫街向线上轻量化的智能获客运营转型。其实目前中小银行最缺乏的,还是客户。高息揽存,说到底,还是为了招揽客户。目前中小银行的客群基础太过薄弱,客户质量和结构还需优化,客户活跃度有待提升等。中小银行在客户运营中,依然只是把客户作为金融产品的销售对象,注重交易结果,而非客户旅程,这其实不利于增强客户粘性,不利于客户价值的实现。中小银行要像《bank4.0》中所讲,要用“第一性原理”重新思考银行体系,从交易思维转向客户旅程,注重长久经营,实现客户价值。



敬畏风险,开放融合



就是要把规范公司治理、构建自主风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牢牢坚守合规经营的底线,同时在开放融合的大潮流中,不能迷失方向,不能本末倒置,要弄明白自己有什么,自己需要什么,能够开放什么,开放能带来什么业务价值等问题。当前开放银行和金融科技的发展,既为中小银行提供了换道超车的宝贵机遇,也容易诱使中小银行急于求成,“饮鸩止渴”。比如尽管当前互联网巨头已经抢占了诸多场景,但中小银行所处的三四五线城市,依然蕴含着诸多金融服务机会,比如社区公共缴费、医院挂号及缴费、政务信息线上化等,如果中小银行俯下身来,耐着性子,充分挖掘区域场景资源,发挥本地优势和快速决策、快速实施的机制优势,有效连接起金融服务与本地社区、教育、医疗及政务等平台,逐步构建一个区域性的生态体系,掌握区域经营大数据、人口大数据等信息,依托数据信息,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可以开展诸如精准营销、自营网贷、风险预警等业务,那么未来中小银行也可以成长为本地区的“巨无霸”、精品银行;反之,如果如果急于求成,贪功求快,比如沉迷联合贷,坐收无风险收益,规模确实能快速扩大,但风险防控能力、客户运营能力等均在蜕化,一旦形势突变,则毫无招架之力;再比如为吸引客户,提升存款规模,以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等为名,行高息揽存之实,虽能快速做大规模,但其实是透支未来,极易诱发挤兑风潮。



时代留给中小银行转型突围的窗口期,已经越来越少,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只会向纵深推进。一面是民营银行审批再“开闸”,一面是高风险金融机构的市场化处置,金融机构有进有出、动态调整的市场化竞争格局终将形成。每一位中小银行的管理层和员工,都应该认真思考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开放融合,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差异化、特色化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