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财经-聚焦最头条的科技行业新媒体

赛力斯张兴海,为何选择此时赴港IPO?

赛力斯已经是A股上市公司了,但这还不够,近期赛力斯官宣筹划港股IPO。同时,赛力斯控股子公司还拟增资不超过50亿元,引入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



(本文系紫金财经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为一家正在持续扩张的公司,在拥有亮眼的市场数据和业绩表现后,下一步该做什么?答案必然是:融资。



赛力斯已经是A股上市公司了,但这还不够,近期赛力斯官宣筹划港股IPO。同时,赛力斯控股子公司还拟增资不超过50亿元,引入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



背后的底气,是赛力斯2024年扭亏为盈,显示出其市场竞争力在增强,自然为港股IPO加分。赛力斯称,公司筹划本次发行并上市,是为了深入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打造国际化资本运作平台,提高综合竞争力。



从行业周期与市场趋势的角度看,当前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同时也面临着技术迭代加速、政策向创新研发型企业倾斜等多重因素影响。赛力斯在这个时候进行资本运作,无疑是抓住了行业周期的有利“天时”,政策推出购车补贴、税收减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等“地利”,以及自身业绩提升的“人和”。



崛起于重庆,牵手华为续写新篇章



赛力斯,一个与华为紧紧绑定在一起的名字,身后掌舵者是重庆“60后”张兴海,他造过摩托车,生产过面包车,最终凭借与华为合作,将新能源汽车版图做大做强,缔造A股2000亿市值的赛力斯。



在重工业集中的重庆,车企有长安汽车这样的巨头,以及控股股东曾登上重庆首富的力帆汽车,张兴海和他创建的车企小康股份,无疑也是重庆汽车工业的代表。小康股份的初始公司成立于2003年,早期做汽车和摩托车的零部件,后来背靠东风汽车生产东风小康品牌微型面包车,获得了造车资质。



2011年,张兴海造车迎来一个里程碑,东风小康100万辆下线,跻身“中国微车前三甲”,小康股份也在2016年成功登陆A股,成为重庆第三家A股上市汽车整车企业。



如果小康股份继续做微型面包车,也许就此隐身于中国造车长河中。转折点发生在2021年,小康股份宣布与华为达成合作,自此带来了一系列改变。华为当时选择小康股份,除了看中他有造车资质和造车流水线外,还有更大一层原因:小康股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是一张白纸。



在接触华为前,小康股份没有传出任何新能源造车的消息,这在当时新能源汽车如火如荼遍地开花的汽车领域并不多见。这使得他在与华为的合作中,摆得正自己的位置,毕竟华为“不亲自”造车,需要一个优秀的“前台”角色。



合作当年,华为与小康股份就联合发布了首款量产车型赛力斯SF5,并宣布该车型将在双方渠道联合销售。于是在华为门店中,首次出现了汽车的身影,此后,小康股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华为深度参与赛力斯从芯片到云端的众多技术领域研发,而小康股份将二十年汽车市场摸爬滚打的经验,转化为98%自动化率的“黑灯工厂”。



双方都是首次试水新能源汽车领域,赛力斯品牌出事不利,汽车销量最终不尽如人意,但赛力斯这个名字已经被很多人记住,小康汽车也就水到渠成地更名为现在人们熟知的赛力斯。



2022年8月,小康股份证券简称正式变更为赛力斯,与此同时,公司也完成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名称从重庆小康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而后,“赛力斯”这个名字成为公司名称,取而代之的,是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高端汽车品牌AITO(问界),随着被视为“首款鸿蒙汽车”的问界M5在2021年底发布,此后几年时间,问界M7、问界M9陆续上市,很快登上各自细分市场销售排行榜的前列。



一年劲销40万辆,资金渴求态势凸显



在政策驱动和市场日渐成熟下,各大车企你追我赶,不断刷新着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与业绩纪录,赛力斯也在近期公布了亮眼的财报数据。



据赛力斯2024年年报披露,公司全年营收一举冲至1451.76亿元,同比激增305%,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斩获59.46亿元佳绩,成为达成盈利目标的新能源车企之一。



相关数据表明,赛力斯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42.69万辆,同比大幅增长182.84%,成功实现销量翻倍的目标。其中,问界M9累计交付量突破15万辆大关,问界新M7系列交付量接近20万辆。



除了业绩大增外,赛力斯还持续拓展自身的投资版图。2024年1月,华为注册成立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引望”),并将公司地址选定在深圳华为总部办公楼,此举旨在推动华为车BU实现独立市场化运作。



同年7月底,赛力斯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对引望进行投资,时隔不到一个月,双方便顺利完成115亿元的股权投资,赛力斯由此成为继阿维塔之后,投资引望的第二家车企。



今年3月份,赛力斯发布公告称,以81.64亿元的价格收购重庆两江新区龙盛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龙盛新能源”)100%股权,且已办理完过户手续。



相关资料显示,龙盛新能源成立于2022年9月,是两江新区龙兴新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的实施主体,是专门为服务新能源汽车生产制造而成立的项目公司。在本次交易之前,赛力斯通过向龙盛新能源租赁工厂,主要用于生产问界M9系列车型。



从这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赛力斯一方面不断深化与华为的紧密绑定,通过“业务+股权”的全方位合作,成为华为新能源汽车战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另一方面稳固产品线掌控力度,为后续承接华为系新能源汽车业务做好充分准备。



一直以来行事极为低调的赛力斯实控人张兴海,近两年也频繁现身为赛力斯站台,并明确提出“2027年新能源车销量突破百万”的目标。



在亮眼的业绩背后,赛力斯也有资金需求。3月31日,赛力斯公布了不超过50亿元的增资计划,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拟引入多家战略投资者,并表示完成相关协议的签署。



因此,赛力斯选择港股IPO也就不足为奇了。在公司2024年亮眼业绩的衬托下,这无疑是借助资本杠杆放大华为技术红利的绝佳时机,能有效缓解公司的资金需求,也更容易打动投资人。



车企洗牌,赛力斯“成长的隐忧”何解?



从昔日业绩承压、前途渺茫的小康股份,到如今昂首挺进造车新势力车企前列,A股市值一路狂飙、冲破2000亿元大关的赛力斯,实则也潜藏着自身“成长的隐忧”。



当下,新能源车企的生存处境可谓繁华一片,却又山雨欲来。一方面,行业巨头特斯拉、比亚迪的销量与利润一路高歌猛进、扶摇直上;另一方面,合创、威马等新势力车企日薄西山,渐趋走向衰败没落,行业的洗牌与重构浪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主要原因是新能源汽车市场价格战硝烟弥漫,车企的利润率被无情地大幅压缩,作为腰部企业的赛力斯,与行业头部企业之间仍横亘着不小的差距,自然不能坐井观天。



相关数据也揭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酝酿着新的变化。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一举突破1200万辆大关,然而市场集中度CR10(前十家企业销量占比)却已攀升至77.9%的高位,这意味着尾部企业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



政策红利向头部车企倾斜,将部分企业技术储备不足的短板暴露得淋漓尽致,资本催生的盲目扩张,也遗留下了研发环节薄弱不堪的沉疴痼疾,“重营销轻创新”的短视策略,更是让部分新能源车企陷入同质化泥沼而难以自拔。对于赛力斯而言,与华为的合作,加上自主研发,依然有市场搏击的底气。



在技术领域,华为智选模式本质是“技术赋能+联合研发”,赛力斯在技术上也进行了大量投入并取得显著成果。



在车辆核心的三电系统方面,赛力斯自研的超级增程平台(热效率44%)占核心成本的大部分;在自驾系统方面,赛力斯采用了华为的技术,但自研的魔方平台承担了底盘、车身控制等关键功能;此外,赛力斯持有新能源相关专利超3000项,其中大量用于相关车型上。



如今,在华为的门店里,不仅陈列着问界系列车型,智界、尚界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亮相登场。华为车企合作的扩大,其目标是共同做大智能电动车市场,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内部互博。



而赛力斯的目标人群是注重科技感与家庭出行需求的中高端消费者,产品类型以SUV为主,在中大型SUV市场已占据了一席之地。



一旦实现港股IPO,赛力斯要要支撑起更高的市值,就必须拿出更加出色的市场表现来证明自己,想要将触手延伸到更多消费群体,增加车型品类,赛力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结语



近一年来,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资本活动可谓精彩纷呈,百亿级融资项目一波接着一波。



2024年年末,北汽蓝谷发布公告称,旗下子公司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增资扩股这一重大举措,成功引入11家外部战略投资者以及北京汽车,总计增资金额高达101.5亿元。



几乎在同一时间段,智己汽车宣布成功完成B1轮股权融资,获得国有投资机构和市场化投资机构的持续助力与加持。早在去年3月,智己汽车就已成功斩获超80亿元的B轮股权融资,至此,整体B轮融资累计募集资金达94亿元,为其后续发展筑牢了坚实的资金根基。



无独有偶,阿维塔科技也在去年底宣布顺利完成C轮融资,募集资金超过110亿元,公司最新估值超过300亿元,并在今年有续完成对引望的投资款项交割。



此时的赛力斯寻求港股IPO,无疑是搭上了这股资本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敞开“胸怀”的东风,而且,这些投融资活跃的车企还有一个显著共性——都是新能源汽车高端品牌。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迈入全新阶段,无论是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交锋,还是品牌升级以及积极推进的海外拓展,都需要巨额资金的强力支撑。但资金绝非包治百病的万能法宝,企业在获取资金后,更需从创新视角出发,思考如何将资金高效利用,让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